说它是狭隘的,是因为它是与认识理性相对的,常常被归结为主观理性。

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,才能同于道或与道合一。德者得也,即得之于道而成为人之所以为人之道。

成都中电熊猫

海德格尔说,语言是存在的家,解释者多以为这是指自然界的语言,道总向人们诉说着什么。人也在世界之内,因此不能离开自然。老子之道不是西方哲学意义上的绝对的实体,而是实存或实在,是生命的源泉和根本,是由主体性的德、通过主体的修养而实现的价值原则、价值本体。这也是老子不同于存在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。损的结果便是道的境界的实现。

老子本人也说得很明白:我愚人之心也哉。从另一个意义上说,则是目的的实现。道德只能是人类的道德,这话并没有错。

从一定意义上说,天是指自然界,如孔子说:天何言哉?四时行焉,百物生焉,天何言哉。儒家所谓性命之学、性理之学、心性之学,都是讲目的理性的,同时又与自然界有一种内在联系,其根本内容就是仁学。宋朝时期的新儒家具有明显的理性精神,这一点是很多人都承认的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,人对自然界负有使命,有一种天职。

吸收工具理性,是不是意味着遇到无法克服的矛盾冲突呢? 我提出改变儒学的固有结构,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。人类离开自然界,将一天也不能生存,人类是大地的儿子,大地养育了人类,更不要说人类的道德资源正是来源于自然界。

成都中电熊猫

如果说天地有心,那就是以生物为心(朱子语)。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人与自然 儒学 。按照这种说法,生态伦理学的出现,只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,只是一种权宜之计,而所谓自然美,也只是一种精神消遣。这与仁有何关系呢?天不言,本无目的,但是天虽不言,却能使四时运行,万物生长,这就是天之所以为天。

热爱大自然、回归大自然,这绝不只是浪漫主义的美学语言,更是伦理道德语言,只有德性很高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。孔子说过,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,但这仅仅是一个生活中的比喻,实际上他很重视践履,却不强调工具,君子不器,就是不要看重工具性的作用。因此,自然界是活泼泼地,人也是活生生的,人生的意趣就在于体悟自然界的活泼泼的生意,实现万物一体之仁。成性是主体自觉的实践过程,也是目的性活动。

孔子的仁学就是这一标志的核心。但自然界本身又是如此和谐,如此充满生机,以至最后出现人类,并由人类来完成这种和谐。

成都中电熊猫

所谓一体就是将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有机整体,如同人的身体一样,每一物都有自己的地位与作用,有一物不能遂其生、顺其性,就如同自家身体受到伤害一样。儒家的心性之学就是从这里提出问题的。

另一方面又承认自然界只是受因果律支配的物理世界、机械世界。只有人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,因而也就实现了自然界的目的,人与自然界原本就是统一的。有人说,在儒家看来,自然界是善的自然界,是有道德性的或道德化的,这其实是人赋予自然界以道德意义,自然界被拟人化了。它所说的自然,是没有生命、没有目的的自然界,是一个机械的、物理的世界,即使是生命现象,也要还原到物理、化学的原因去说明。但价值理性是一个广泛而又狭隘的说法。程颢说:万物生意最好观。

仁是一种道德情感,仁又与情感意向有关,仁是情感意向之所在。在这里,天人之间显然有一种内在的联系,只能默而识之,靠生命体验去认识。

从理论层面上看,我以为儒学是一种目的理性学说。人既是自然界的产物,又是自然界的主体,这所谓主体,不是把自然界作为对象去认识、去改造,而是实现自然界的目的,这个目的就是人自身的目的。

他吸收了阴阳、五行等学说以及当时自然科学的成果,其所谓的天在很大程度上向自然界靠近了。事实上,随着工具理性的发展,人类已经意识到破坏自然的严重后果已经威胁到人类自身,于是重新反思人类的活动,因而出现了对目的理性的召唤。

儒家的目的理性,就是以仁为最高目的的实践理性,它和认识理性、工具理性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理性。德即道德、德性,最高的德就是仁。但自然法则、自然权利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,它是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的重要理论基础。这种学说一方面显发了人的主体性,说明只有人才能为天地立心。

在中国文化的转型期或轴心时代,除了墨子讲天志持宗教目的论之外,其他各家包括对中国哲学文化产生过很大影响的道家,都否定了宗教目的论。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就是如此。

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,绝不能将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,变成自然界的主宰,而是要平等对待,将自己放在万物中一例看,大小大快活。儒家也认为人是目的,但儒家将最高的善即仁视为自然界生生之道的目的性实现,视为人的内在生命之动力和目的,从根本上说与自然界是统一的。

人的生命是天之所命,由自然界赋予,但要实现出来,却只能靠人,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人能弘道,张载所说的人为天地立心。继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,这中间有一种目的性关联,关键是一个继字和成字。

目的理性突出了人的目的性,当然与人生价值直接有关,同时又与自然界紧密相连,绝不仅仅是主观的东西。孔子的天命观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提出的。另一方面却将人与自然界真正统一起来,而不是相互对立,说明人只能辅相天地、参赞化育,而不是把自然界作为对象去宰割、去破坏。所谓天人之际,既是指边际,即人和自然界有区别,同时又有一种微妙的内在联系,这就是继善成性。

后儒认为,仁是心之全德,其根本意义就是生。在儒家看来,人生的根本目的就是成性,即完成自然界赋予自己的生命。

生生之谓易,天地之大德曰生,这是儒家天人合一论的基本出发点。这里所说的天,就是自然界。

以生物为心无非是说,自然界是生命之源,具有生命意义,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,自然界具有无目的的目的性。无论是欲,还是意,都是由情感需要决定的。